2)第一百九十五章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_三生道心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观,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,不起语言的分别,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。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、耳、身识,唯有意识。二禅有四支,即内静、喜、乐、一心。

  内静:内心平静,感觉到内心很清净,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。喜:离开了觉、观,离开了语言,内心欢喜。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,虽然口没说,但是,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: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;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。初禅有觉有观,是用语言来想东西;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,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,觉得很高兴,称为喜。乐: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,感觉到很快乐。喜与乐的差别:身体感受乐后,内心起欢喜。一心:也就是定。进入二禅(定)的人,定在二禅的定境中,保持内心的平静。

  三禅离喜妙乐地

  继续修到三禅,心远离喜的躁动,就会进入更深的定,会感受到另一种乐离喜妙乐。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,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。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,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。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,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。

  三禅共有五支,即舍、念、智、乐、一心。舍:舍掉喜心。念:念念分明。智:有正知。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,又称为智。四禅中的修行者,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,称为正知;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。乐: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。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,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。一心:定在三禅的定境中。

  四禅舍念清净地

  继续修下去,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,心无牵挂,连快乐都要舍离。如此,意念清净到极点,呼吸完全停顿,心完全不动,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。进入四禅后,心如明镜不动,清净明朗;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,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,观那个境而心不动。在四禅中,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。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,没有舍离色身。进入四禅,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,乃至修神通,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;定能发神通,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。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,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,因为心定,所以能够发通。

  四禅共有四支,即不苦不乐、舍、念清净、一心。不苦不乐:内心不是喜,也不是乐。舍:舍掉三禅的乐。念清净:已经没有妄念,但动起念头也可以,全由个人做主,称为念清净;一心: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。

  五、空处天定空即虚空也。谓既得四禅天定已。犹厌身色系缚。不得自在。乃转加功力。观察己身。犹如罗谷。内外通彻。一心念空。惟见虚空。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