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二十九章 怒龙_我真没想当阁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京城的杨一清。

  翌日他急急忙忙找到杨廷和,执着手说道。

  “杨阁老,你看呈上去折子怎么没个动静?若是户部再不拨发军饷,怕是鞑靼还没来,军队先哗变了!”

  “你先别急。”杨廷和示意其冷静,“有话坐下来慢慢说。”

  杨廷和弘治十八年入阁大学士,今年三月在经延上说了一句亲贤臣远小人得罪了刘瑾,五月被打发到了南京任吏部左侍郎,处于半退休的状态。

  一直到七月,正德小皇帝终于想起来这个托孤大臣。偶然问起一嘴后得知杨廷和在南京吏部半退休,大手一挥直接给升到了南京吏部尚书。

  在调任回京之前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个升迁的操作,果然,八月,杨廷和再次回到京城。而此时,内外廷之战早已经结束。

  回到京城的杨廷和面对的是一个势力膨胀到前所未有地步的内廷,刘瑾几乎一个人做到了只手遮天。

  距离弘治帝去世不过短短一年半的时间,阉党已经成长到了如此恐怖的体量。饶是杨廷和再湖涂,此刻也看出了一些端倪。

  本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皇帝,一直用年幼贪玩荒唐无度示人。可若是没有小皇帝的授意,区区一个阉人何以坐大?

  明白过来的杨廷和,顿时心冷了半截。脾气也不再和以往那样尖锐,老老实实的低调做人。他也明白现在刘瑾势头正旺,小皇帝也只信任刘瑾。

  这个时候无论文官们做什么都无法动摇刘瑾在小皇帝心中的地位,反倒是可能适得其反。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,等待着机会出现。

  刘瑾这人狂妄,睚眦必报,等到小皇帝对他的信任产生动摇之时,就是奸臣刘瑾的死期!

  “杨阁老,不能等啊。”杨一清虽是个文官,但比武将还更有魄力。

  自他接任三边总制之后,大明溃烂已久的边防又再次续命成功。可以说,若是没有杨一清这道最后的长城,鞑靼早就打进来了。

  弘治十五年时,马文升任吏部尚书,第一个推荐的人是刘大夏。而刘大夏任兵部尚书之后,第一个推荐的人就是杨一清。

  这几个人都是实打实的牛人,有着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。每一个人都在大西北扎根过,对大明的边防几乎是了如指掌。

  而那时,弘治帝也问过秦墨关于兵部尚书的人选。秦墨说了两个人名,分别是刘大夏和杨一清。

  现在活跃在大明边防的只剩下刘大夏了。马文升在一些官员考察问题上与阁老产生了矛盾,最终被弹劾退休。

  马文升确实也存在一些考察不公的情况,倒也不太算冤枉,但人在朝堂又怎么可能清清白白。党争的结果是,只剩下杨一清还在活跃了。

  刘大夏刚正不阿,对各地的镇守太监实行裁撤,最终落了个回家教书的下场。

  整个大明朝堂,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
  强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